中国教育史在考研中的哪方面会考到 11教育学研究生入学考试

yezi1699 经验 2024-01-06 339 0
问题描述 中国教育史在考研中的哪方面会考到

推荐答案

中国教育史在考研中是必考的有两个方面中国教育史主要包括中国教育家的思想史和中国教育家的实践教育历史。

像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北宋王安石,陆九渊,王阳明,董仲舒,等人的思想,还有近代的晏阳初,董必武,蔡元培,陶行知,等人的教育实践。

其他回答

11教育学研究生入学考试

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的内容在教育学统考中占100分左右,但是涉及内容众多,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不可能全部背诵记忆下来,针对2010年教育学大纲的要求,我们继续进行重点分析,以帮助大家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帮助大家提高复习效率。

考察目标

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启示。

考点解析

中国古代教育

该部分分成六大部分,把从原始社会学校教育的萌芽到洋务运动之前的几千年的中国教育史做了一个全面梳理,内容相当庞杂,但是同学们可以打破大纲的知识点排列方式,重新组合整理。古代教育可以按照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学校改革史三个维度进行划分:把孔丘、孟轲、荀况、墨家、道家、法家、战国后期教育论著、董仲舒、王充、颜之推、韩愈、朱熹、王守仁、黄宗羲与颜元的教育思想总结成思想史,穿成一条线;把西周的教育制度、独尊儒术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察举制度、隋唐教育体系、科举制度及其演变等内容归入教育制度史,穿成另一条线;把官学、私学,稷下学宫、太学、郡国学与洪都门学、国子学、四馆与总明馆、书院的发展、私塾的发展等知识归类为学校改革史,穿成第三条线;这样三条主线把古代教育史内容分割明确,比较便于记忆和复习。经过分析,古代教育史还没有出现过论述题和辨析题,主要以选择题和简答题的方式考查,大家复习时注意策略。

中国近代教育

该部分内容共三部分,从近代教育的起步、近代教育体系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几部分概括了从洋务运动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在复习的时候也可以分成思想史和改革史来分别把握,比如把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蔡元培、新文化教育思潮等的教育思想划为思想史;把教会学校、洋务学堂、留美教育、维新教育实践、新政时期教育改革、民国初年教育政策、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改革、1922新学制等划为教育改革史。这部分考试主要考查选择题和简答题,内容不多。

中国现代教育

该部分指的是从南京国民政府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教育史,大纲从南京国民政府、中国***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教育和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三个角度分类,三块知识点分类明确,我们可按大纲顺序复习。现代教育史是考查的重点部分,论述题、简答题、选择题都考查过。同学们对现代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考点要重视起来,陶行知、晏阳初分别在07、08年考过论述题。对南京国民政府教育和中共领导的根据地教育主要做选择题和简答题准备即可。

外国古代教育

该部分从东方文明古国、古希腊、古罗马、西欧中世纪、拜占庭与阿拉伯教育五部分呈现了古代外国教育的轮廓,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重点掌握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识记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的特点、斯巴达、雅典教育的不同、宫廷学校与骑士教育、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等内容。其他部分理解即可,这一章主要考查选择题和简答题,复习的时候更要侧重外国近代和现代教育。

外国近代教育

该部分内容很多,但是结构比较清楚。大纲从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的教育、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近代教育教育、西欧近代教育思想三个部分划分考试范围。该部分内容比较重要,同学们复习的时候重视第二、三部分(第一部分意大利和北欧人文主义的异同已经作为论述题在09年考研中考过,再考大题的可能不大)。重点是掌握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比如把洛克、斯宾塞、百科全书派、第斯多惠、乌申斯基、贺拉斯曼、福泽渝吉的教育思想作选择题准备,把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奇、赫尔巴特、福禄培尔、马科斯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详细复习,重点掌握。思想史是近代外国教育的重点内容。

外国现代教育

该部分主要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欧美和日本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欧美教育思想三部分内容圈定考查范围。主要的内容是教育改革和教育制度史的内容。第一节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要简单了解他们的背景和始末,理解他们的意义。重点要准确记忆其中的典型人物和实践,比如梅伊曼、拉伊、蒙台梭利、葛雷制、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这些都是比较容易出简答题的。第二节主要介绍的是各个国家的教育改革。这里需要掌握一些有重要影响的改革运动和教育法案,包括英国的《 1944 年教育法》、《雷沃休姆报告》、《1988 年教育改革法》;法国的《费里教育法》、《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美国的“八年研究”计划、初级学院运动、《史密斯一休斯法案》、《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日本的《教育救语》、《大学令》;苏联的《统一劳动学校规程》;1958 年的教育改革、1966 年的教育改革等。这些都是复习的重点,容易出简答题。复习的时候要注意和如今该国的教育现状联系。第三节重点是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这部分考查也是教育史得重点内容,同学们要做好整理分析工作。

复习建议

在复习中外教育史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善于重新分类整理相关的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主要的分类方法就是把所有内容分为思想史、制度史、改革史。

要了解不同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改革的社会背景,结合当时的背景去理解、不能死记硬背。教育依赖于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

大量练习。因为教育史内容很多,要清楚的记忆下来实属不易,同学们可以多找一些练习题练,大量练习是快速记忆的好办法。尤其是主观题,先自己写答案,而后对照参考答案。注意不要迷信答案,如果答案不全面,可以自己补充上。

利用经典教材。大家不要仅局限于大纲内容,大纲只是考查知识点的罗列,不是完整的知识体系,同学们要先通读几遍经典参考书,比如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吴式颖主编的《外国教育史》,形成对教育史的完整认识,对复习是很有益处的。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强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以来,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已经走过了12年。从2015年的“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变成2016年的“支持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到2017年“促进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再到2018年“促进专业社会工作健康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已经连续4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每次推进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文件的出台,都会让社会工作者感到春风般的温暖,也正是这阵阵的暖流在不断激励着社会工作者前行。笔者2011年来到甘肃读大学,攻读社会工作学士学位,继而又在甘肃攻读社会工作硕士学位。时光荏苒,刹那间7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作为甘肃社会工作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心中感慨万千。下面笔者就浅谈几点关于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思考。

一、现阶段甘肃省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截止2017年底,甘肃省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证书人员共有1783人。特别是2013年以来,甘肃省先后制定出台了十余个关于推动和发展社会工作的政策文件,社会工作的发展可谓是动力十足。但相对于社会工作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甘肃省的社会工作发展还有较大的差距。具体而言,从政府层面来说,主要存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缓慢、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资金不足、推动社会工作跨行业跨领域开展工作不够、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不足等四方面的问题。从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院校来说,主要存在社会工作专业生源不足、社会工作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特色不突出、社会工作实务体系不完善、社会工作实验室利用率低、社会工作认可度不高等矛盾。从社会服务机构来说,目前甘肃省注册成立的民办社会工作机构较多,但是,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也是参差不齐,社会工作服务的质量也千差万别,有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甚至没有一名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只是徒有一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名称。我曾经列席过一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成立大会,在那次大会上,他们选举了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审议了机构章程。但我发现,他们对社会工作基本不了解,对机构的愿景、使命、宗旨和目标也没有达成共识。并且,也没有学习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对其中明确规定的问题还争论不下。同时,机构内部的治理也很不完善。鲁迅先生曾说过“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可能是笔者 “太不满足”,所以看到的很多都是社会工作发展中的问题,但笔者始终坚信社会工作专业在服务社会,参与社会治理中肯定会大有作为。

二、如何进行专业社会工作学习

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就得认识社会。首先,何谓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就是关于社会的工作。这里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如果我们不认识、不了解社会,那我们怎么去开展社会工作呢?认识社会,不仅仅只是我们对身处环境的主观感受,而是必须依据一定的研究范式,采用一些理论去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社会工作源于西方,传入中国之后也进行了本土化,尤其是近些年来,社会工作的发展犹如雨后春笋一般。但仍然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方面,简单的“拿来主义”,使得许多理论和概念晦涩难懂;另一方面,“吃老本”,知识严重老化和僵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创新不足。这就导致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很难与实务结合起来,甚至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有时候我们并没有十分透彻地理解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只是为了开展服务或撰写论文,牵强附会地采用一些理论来装点门面。我很喜欢历史,长期以来,我一直坚持“论从史出”的学习观点。我认为,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必须了解它的历史,这样我们才能总结过往的经验,明确我们今后前进的方向。正如牛顿所言:“我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倘若不去了解它的历史,我们则很难深刻地理解所学习的内容,也很容易在学习中迷失方向。所以,在理论的学习方面,要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去提出概念,提升理论。在社会工作理论的运用方面,必须符合服务开展的需求。我国社会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积累了很多本土化的经验。因此必须增强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社会工作专业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和侧重点

笔者特别敬佩晏阳初、梁漱溟和李安宅等前辈们,他们的社会实践虽然受历史原因的影响都被迫中断了,但他们的探索是立足中国社会实际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工作是以需求为导向的,笔者曾经基于社会需求导向,对甘肃省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进行过研究,并提出过这样的构想:(1)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在大一的学习中,可以参与到社会工作的学生社团里。社团可以开展讲座、读书会、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们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学习中的困惑,也可以布置一些学习任务。比如对书本中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开展辩论,推荐一些相关书目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并且交流读书笔记。开展基础知识竞赛等活动,这样既能巩固学生的知识,也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同时,需要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去观摩,感受社会工作实务开展的过程。(2)在大二的学习中,则需要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体系化,并且让大二学生对大一学生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帮带,这样不仅对大二学生是一种督促,而且也可以形成示范效应,促进共同成长。并且,在这个阶段,学生应该参与到一些志愿服务中,尝试着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3)到了大三,学生的课程相对较少,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而且学生们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考研、考公务员、创业等)也有了大致的目标。这时,应该对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对于有志于从事社会工作的学生,要鼓励其到社会服务机构里实习,参与机构的服务项目。(4)到了大四,学生除了要完成毕业要求的实习任务外,也要努力考取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以帮助其就业。(5)而到了硕士研究生阶段,除了要深化社会工作的理论学习外,更要成为一名研究者和行动者。要与政府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合作,对社会工作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是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组织三个主体共同合作的,可笔者感觉有时候这三者并没有充分合作起来。政府仅从宏观的政策层面进行推动,高校只是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而不去考虑社会的需求,社会组织则更多的专注于实务,很少开展研究。三个主体之间缺乏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最终造成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过剩和社会工作人才需求不足并存的局面。

四、社会工作研究该如何选题

对于社会工作研究的选题,笔者认为要有广阔的视野,要有国际意识,不能局限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自说自话,闭门造车。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的学术也必将进入国际,我们需要让世界了解我们的研究,并用他们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平等地对话和交流。因此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回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顺势而为。

那么何如选择一个好的研究主题呢?就拿民族社会工作来说,第一步,你得查阅所有跟民族社会工作相关的文献资料,要有一个“前人已经对与此相关的主题都进行了研究,只是你还没有关注到”的假设,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就做出“该领域尚无人研究”的结论。第二步,要对文献资料进行甄选和分类。目前,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很多,但质量良莠不齐,这就需要你对文献资料进行审慎地甄选,选取比较权威和公认的观点。第三步,要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这也就是做文献综述的基础。通过分类,你才能了解到学界现在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对于某一主题,学界都进行了哪些研究,采用了什么样的理论和方法等等。只有明确了这些,你才能确定自己的研究主题,找到自己研究的角度。在此,笔者要强调的一点是研究工作要符合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阅历,这也决定了每个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有的人社会经验丰富,知识面广,就适合从宏观的角度去研究问题。而有的人则喜欢社会工作实务,有丰富的实务经验,就适合从实务的角度去研究。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必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不可以赶鸭子上架。

最后,笔者想谈的是,无论是社会工作的学习研究,还是实务操作,都必须具有情怀。社会工作是一门极具人文关怀的学科,没有对人类社会深沉的热爱和高度的责任感是很难胜任这份工作的。你要具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敢为人先。在学习和工作中要有反思批判精神,不能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有时候这样做会让你感到很孤独,但坚守这份孤独带给你的则是与众不同的生命的意义。正如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